“以前找工作總因沒手藝碰壁,現在手握育嬰師證書,面試時企業主動留電話。”48 歲的甘秀菊道出了千萬勞動者的心聲。2025 年以來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實施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專項行動,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在政策引導與地方實踐中呈現出需求精準對接、模式深度創新、服務閉環貫通的鮮明特點,讓 “技能改變命運” 從愿景變為現實。
一、需求端精準畫像:從 “大水漫灌” 到 “靶向滴灌”
今年的職業技能培訓徹底打破 “一刀切” 模式,建立起 “市場需求 + 群眾意愿” 的雙向驅動機制,實現培訓供給與崗位需求的同頻共振。人社部在政策設計中明確要求,通過 “線下摸排 + 線上征集” 雙渠道動態掌握培訓需求,這一理念在地方實踐中得到充分落地。
簡陽市就業中心依托鎮街力量深入村組,同步開通線上意愿填報通道,精準鎖定電子商務、養老護理等熱門方向,開設 50 余個特色班次,1552 名勞動者踴躍參訓。思南縣則聚焦本地服裝產業用工缺口,開設縫紉工 “企業直聘班”,結合脫貧戶需求提供每日 40 元生活補貼,43 名學員中 21 人實現定向就業。在國家層面,培訓更是精準對接先進制造、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,針對智能裝備制造、大數據、低空飛行器操作等緊缺工種布局專項培訓,為產業升級注入技能動能。這種 “群眾想學什么、市場需要什么就教什么” 的精準定位,讓培訓從 “任務式開展” 轉向 “需求式供給”。
二、模式創新突破:破解 “學不會、用不上” 痛點
面對勞動者 “怕學不會、用不上” 的普遍顧慮,今年的培訓以模式創新為突破口,構建起 “理論筑基 + 實操強能 + 場景應用” 的立體化教學體系。人社部在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行動中首次明確 “崗位需求 + 技能培訓 + 技能評價 + 就業服務” 四位一體模式,推動培訓從 “知識傳授” 向 “能力塑造” 轉型。
在教學實施層面,地方探索層出不窮:簡陽市育嬰師課堂將照護知識拆解到動作力度標準,電商培訓則全流程演練直播運營,讓學員從 “聽懂” 到 “會做”;思南縣創新開設 “技能進階夜校”,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靈活教學,同時通過人臉識別核驗出勤,杜絕 “代培代考” 現象。技術賦能讓培訓更具活力,成都市職業培訓網絡學院搭建線上學習平臺,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 AI 教學模型,實現 “線上選課、線下實操” 的混合式培訓。這種 “手把手教學、場景化演練、全流程監管” 的創新模式,有效打通了技能提升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三、服務閉環貫通:讓 “技能” 變 “飯碗”
今年的職業技能培訓格外注重成果轉化,通過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,確保 “培訓結束不是終點,而是就業起點”。人社部明確要求將培訓與就業協同聯動,建立從需求摸排到崗位推薦的完整閉環,各地據此形成特色實踐。
簡陽市在培訓后通過企業定向推薦、組織現場招聘、支持自主創業等方式,推動 748 名學員實現就業,就業率近 50%;思南縣實施 “紅黑榜” 制度,將培訓機構的補貼發放與就業率直接掛鉤,倒逼培訓質量提升,今年以來培訓后就業率達 95% 以上。政策保障為閉環服務提供支撐:“政府補一點、企業出一點、個人付一點” 的費用分擔模式降低參訓門檻,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則提高就業吸引力。這種 “培訓 - 評價 - 就業 - 增收” 的良性循環,讓職業技能真正成為穩就業的 “金鑰匙”,實現了 “培訓一人、就業一人、增收一戶” 的民生效益。
從簡陽的育嬰師到思南的縫紉工,從數字工程師到低空經濟從業者,2025 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以精準對接需求為前提,以模式創新為動力,以閉環服務為保障,正在為千萬勞動者照亮就業之路。隨著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行動的深入推進,這支超過 2 億人的技能勞動者隊伍將不斷壯大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