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能在家門口參與‘技能奧林匹克’的籌備,看著實訓設備從圖紙變成現實,特別自豪!”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導師陳磊,正帶領學生調試世界技能大賽 “移動應用開發” 項目的競賽設備。2026 年 9 月 22 日至 27 日,第 48 屆世界技能大賽將在上海舉行,這場被譽為 “技能奧林匹克” 的全球頂級賽事,為何選擇落戶上海?從政策布局到人才儲備,從產業根基到辦賽實踐,這座城市的底氣藏在每一個扎實的細節里。

一、政策精準滴灌:構建技能人才培育 “強磁場”
上海的辦賽底氣,首先源于政策體系對技能人才的全鏈條賦能。為對接世界技能大賽標準,上海市人社局等七部門早在 2024 年底便聯合出臺專項政策,聚焦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及養老護理等民生領域,建立動態調整的職業技能補貼目錄,對急需緊缺工種的技能證書持有者補貼直接上調 30%。這種 “產業要什么,政策補什么” 的精準導向,讓技能提升與市場需求高度匹配。
針對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,上海還創新開發專項能力評價項目,僅人工智能數據標注領域就配套 1000 元 / 人的專項補貼,2024 年已有超 4000 名院校畢業生通過 “學歷證書 +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” 制度考取高級工證書,較上年增長 6 倍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上海將高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引進傾斜范圍,2024 年新增高技能人才 2.34 萬人,其中 36% 集中在急需緊缺領域,政策紅利正持續轉化為人才紅利。
二、人才梯隊堅實:鍛造 “技能尖兵” 儲備庫
世界技能大賽的比拼,本質是人才實力的較量,而上海已建成多層次的技能人才梯隊。截至 2024 年 7 月,上海僅高級工新增數量就達 2.34 萬人次,同比增長 24.8%,其中育嬰員、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員等民生與數字領域工種穩居前五。這種人才結構的多元化,恰好與世界技能大賽涵蓋的 6 大領域、63 個項目形成精準呼應。
在人才培養端,上海 37 所高職及以上院校全面參與技能人才培育,通過企業新型學徒制讓學生在實訓中對接競賽標準。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為例,其針對 “健康和社會照護” 競賽項目打造的實訓中心,已培養出 3 名全國技能大賽金獎選手。更關鍵的是,上海建立了 “市賽 - 國賽 - 世賽” 的階梯式選拔機制,目前已組建 20 個項目的集訓隊,從千余名選手中篩選出的 “種子選手” 正進行封閉式訓練,為世賽儲備核心力量。
三、產業深度融合:搭建 “以賽促產” 生態圈
技能賽事的生命力在于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,而上海 “3+6” 重點產業體系為世賽提供了天然的實踐場景。集成電路領域的晶圓制造技術、人工智能領域的模型訓練、生物醫藥領域的精準檢測,這些上海的產業優勢領域,恰好與世界技能大賽的前沿項目高度契合。賽事期間同步舉辦的世界技能博覽會,將集中展示這些產業的技能創新成果,實現 “賽事搭臺、產業唱戲”。
企業的深度參與更讓賽事落地有了堅實支撐。上海鼓勵重點企業承接技能評價項目開發,對符合標準的項目給予最高 10 萬元補貼,目前上汽集團、藥明康德等 200 余家企業已成為賽事合作單位,不僅提供競賽設備與技術支持,還將賽事標準融入員工培訓體系。這種 “產業需求牽引賽事設置,賽事成果反哺產業升級” 的閉環,讓上海辦賽不止于 “辦會”,更在于 “賦能”。
四、辦賽經驗富集:打造國際化賽事 “樣板間”
作為國際化大都市,上海早已具備承辦頂級賽事的成熟能力。從世賽倒計時一周年的籌備進展來看,上海已細化 “一賽兩會”(世賽、世界技能博覽會、世界技能大會)運營方案,協調推出簽證便利化措施,并官宣技能推廣大使擴大賽事影響力。在場地保障方面,位于車墩鎮的專用競賽場地已進入收尾階段,其設計融合了 “競賽 + 展示 + 體驗” 功能,可滿足 63 個項目的同時開賽需求。
更值得稱道的是上海的 “全民參與” 機制。賽事籌備期間策劃的 “一試身手” 體驗活動,已走進 100 余所院校和社區,讓市民近距離感受技能魅力。正如上海市人社局局長楊佳瑛所言:“我們要讓世賽理念深入人心,營造‘勞動光榮、技能寶貴’的氛圍。” 這種從專業籌備到公眾互動的全方位布局,彰顯了上海辦賽的成熟度與溫度。
從政策的精準賦能到人才的厚積薄發,從產業的深度聯動到辦賽的專業細致,上海承辦 “技能奧林匹克” 的底氣,實則是這座城市對技能人才重視、對產業升級追求、對開放合作堅守的集中體現。當 2026 年全球技能精英齊聚浦江之畔,上海不僅將奉獻一場 “富有新意、影響廣泛” 的技能盛宴,更將為世界展示中國技能人才培養的 “上海樣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