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9 月 19 日至 23 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(以下簡稱 “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”)在河南鄭州盛大啟幕。以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為主題,秉持 “智慧高效、開放共享、公平公正、綠色安全” 辦賽理念,這場國內最高規格、全球領先規模的技能盛會,不僅是 2026 年上海第 48 屆世界技能大賽(以下簡稱 “世賽”)的核心選拔平臺,更以智慧創新、文化融合、實踐導向的鮮明特色,填補了中部地區國家級大型職業技能賽事的空白,為推動技能強國建設、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一、賽事定位:錨定國際標準,構建中國特色競賽體系
作為國內職業技能領域的 “天花板” 賽事,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既延續了 “對標世賽、引領國內” 的定位,更在規模與影響力上實現新突破。自 2010 年我國加入世界技能組織以來,已逐步形成以世賽為引領、國賽為龍頭、行業與地方競賽為主體、企業院校賽事為基礎的中國特色職業技能競賽體系 —— 這一體系串聯起多層級賽事資源,確保技能人才選拔高效推進,此前四屆世賽中,我國穩居金牌榜、獎牌榜首位,正是體系有效性的最佳印證。
本屆大賽的戰略意義尤為突出:一方面,它承擔著為上海第 48 屆世賽選拔優秀選手的核心任務,成績靠前的選手將入圍中國集訓隊,代表國家征戰 “技能奧林匹克”;另一方面,作為首次落地中部地區的國家級技能大賽,它以鄭州為樞紐,輻射帶動中原乃至周邊區域的技能人才培育與產業升級,打破了此前國賽集中在東部沿海的格局,推動全國技能賽事布局更趨均衡。
從賽事規模看,本屆大賽已躋身全球頂尖技能賽事行列:全國所有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及有關行業部門均派出代表團,3500 余名選手、3400 名裁判員同臺競技;直接參與的注冊保障人員約 1.2 萬人,觀摩觀眾與國際嘉賓保守估計超 10 萬人,規模遠超歐洲技能大賽及多數世界技能組織成員賽事,真正實現了 “以賽聚才、以賽促業” 的辦賽目標。
二、賽項設置:覆蓋三產領域,響應國家戰略需求
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共設 106 項競賽項目,分為世賽選拔項目與國賽精選項目兩大類,既精準對接國際賽事標準,又深度貼合國內產業發展需求,形成 “國際接軌、國內實用” 的賽項矩陣。
1. 世賽選拔項目:66 項對標國際,夯實 “技能出海” 基礎
66 項世賽選拔項目嚴格參照第 48 屆世賽項目設置,涵蓋運輸與物流、結構與建筑技術、制造與工程技術、信息與通信技術、創意藝術與時尚、社會與個人服務六大類。這些項目不僅是國際技能水平的 “試金石”,更聚焦全球產業發展前沿 —— 例如工業 4.0、機器人系統集成、云計算、網絡安全、數字建造等項目,均與智能制造、數字經濟等全球產業趨勢高度契合,助力我國選手提前適應國際競賽節奏,為世賽奪金筑牢基礎。
2. 國賽精選項目:40 項扎根產業,服務國家發展大局
40 項國賽精選項目則分為傳統賽項、新職業賽項、鄉村振興賽項三大類,覆蓋一、二、三產業 30 多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,凸顯 “立足本土、服務戰略” 的導向:
傳統賽項聚焦工業制造等領域的基礎技能,如機械加工、電工等,傳承行業核心技藝,保障產業發展 “基本盤”;
新職業賽項緊扣 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” 要求,布局鴻蒙應用開發、智能汽車軟件開發、數字孿生、人工智能工程、工業視覺系統等項目,直接對接智能制造、綠色低碳等國家戰略領域,推動技能人才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;
鄉村振興賽項為首次納入全國技能大賽的創新類別,依據鄉村勞動者實用技能需求設置,如農機智能化操作、農村電商運營等,以技能賦能鄉村發展,打通技能扶貧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通道。
三、智慧辦賽:技術創新賦能,對標國際 “金標準”
“智慧” 是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的核心亮點,從技術規則到辦賽手段,均體現 “對標國際、創新突破” 的思路,讓賽事既公平公正,又充滿科技活力。
1. 技術規則:雙向銜接,確保公平透明
大賽構建了成熟的 “國際 + 國內” 雙軌技術規則體系:世賽選拔項目嚴格對標世賽 “世界技能職業標準”,國賽精選項目則銜接我國國家職業標準與行業企業評價規范。整套體系不僅包含大賽總則、組織機構、實施流程等通用規則,更針對 106 個賽項制定了詳細的技術工作文件 —— 從賽題描述、評判標準到設備清單、場地布局,均實現公開透明,有效杜絕 “暗箱操作”,保障賽事公平性。
這種規則銜接的價值遠超競賽本身:通過兩年一度的備賽、選拔與集訓,全國各地可同步學習國際先進技能標準,推動我國職業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;同時,國際標準的引入也為我國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 “參照物”,助力優化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內容。
2. 數字賦能:AI+AR 落地,升級辦賽參賽體驗
本屆大賽首次引入 AI、AR 等數字技術搭建競賽信息系統,實現辦賽、參賽、觀賽全流程智能化升級:參賽選手可通過 AR 技術提前熟悉賽場布局,裁判員借助 AI 系統實時記錄評分,觀眾則能通過線上平臺觀看賽事直播、查詢賽況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“智慧” 元素深度融入賽項設計:世賽選拔項目中的無人機系統、智慧安防技術,國賽精選項目中的智能硬件、物聯網應用等,均要求選手運用數字技術解決實際問題,既考驗傳統技能,更檢驗科技創新能力,凸顯 “技能 + 科技” 的未來人才培養方向。
四、“賽展演會” 融合:多元載體彰顯技能與文化魅力
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突破傳統 “單一競賽” 模式,采用 “賽展演會” 集成模式,將技能比拼與展覽、展演、論壇相結合,讓賽事成為技能交流、文化傳播的平臺。
1. “展”:多維展示,傳遞技能價值
大賽同期舉辦 “四展四個一” 展示交流活動,多角度呈現技能成果:
“四展” 包括國家技能成果展(系統呈現我國技能發展歷程與重大突破)、省區市技能成果展(展示地方特色技能與產品)、企業設備與技能展(聚焦智能制造、新能源等領域的最新設備與技能要求,搭建產教融合橋梁)、河南特色技能展(呈現中原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能創新成果);
“四個一活動” 則通過 “技能培訓小課堂”“技能奇妙游打卡”“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” 展播、“迎國賽 展風采” 系列宣傳,讓觀眾近距離體驗技能魅力,激發大眾對技能成才的興趣。
2. “演”:文化融入,彰顯中原匠心
作為中原文化發源地,河南將傳統文化與賽事展演深度融合:開閉幕式融入少林功夫、太極文化等元素 —— 少林功夫的剛勁、太極的動靜相濟,既是 “千錘百煉” 工匠精神的體現,也與技能人才 “精益求精” 的追求高度契合;同時,龍門石窟造像、殷墟青銅器等世界文化遺產元素的呈現,讓觀眾直觀感受中國古代技藝的巔峰成就,理解 “工匠精神” 的千年傳承。
3. “會”:論壇聚智,擘畫技能強國藍圖
“技能強國論壇” 作為賽事核心配套活動,以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為主題,匯聚政府、企業、院校、技能人才代表,共同探討技能人才培養、產教融合、技能標準建設等關鍵議題。論壇不僅為技能強國建設凝聚共識,更推動形成 “政府引導、企業主導、院校參與” 的技能人才培養新格局。
五、數據透視:年輕化與實踐導向凸顯賽事價值
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的選手數據,折射出我國技能人才培養的鮮明趨勢,也彰顯了賽事的實踐價值。
1. 年輕化選手:“00 后” 成主力,技能傳承煥新活力
所有選手均滿足 16 周歲以上、法定退休年齡以內的要求,其中世賽選拔項目選手因世賽年齡限制,多為 2004 年以后出生的 “00 后”,部分有工作經驗要求的項目(如飛機維修、網絡安全等)選手年齡不超過 25 歲。“00 后” 成為參賽主力,不僅體現技能人才的代際更替,更意味著 “工匠精神” 在年輕群體中煥發新活力 —— 這些年輕選手在賽場上展現的創新思維與技術能力,正是中國制造人才梯隊良性循環的縮影。
2. 高比例企業職工:實踐導向,推動技能落地產業
國賽精選項目明確要求企業職工參賽比例不低于 50%,這一規定凸顯賽事 “服務產業實踐” 的初心: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參賽,既能檢驗賽題的實用性,讓競賽更貼近企業需求;也能通過備賽與交流,將先進技能帶回企業,直接推動生產效率提升。同時,大賽對優秀選手給予 “全國技術能手” 榮譽稱號、職業技能等級晉升等獎勵,有效激發企業職工的職業認同感,營造 “尊重勞動、崇尚技能” 的社會氛圍。
結語:以技能之光,點亮強國之路
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在鄭州的舉辦,不僅是一場技能競技的盛會,更是一次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 —— 它以國際標準校準技能高度,以國家戰略錨定賽項方向,以數字技術賦能辦賽體驗,以文化融合傳遞匠心內涵。從 “00 后” 選手的活力迸發,到企業職工的實踐擔當,從鄉村振興賽項的創新設置,到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入,這場賽事正以多元價值,推動技能成為個人成長的階梯、產業升級的引擎、國家發展的支撐。
未來,隨著中國特色職業技能競賽體系不斷完善,更多技能人才將從賽事中脫穎而出,以匠心筑夢,以技能報國,為制造強國、技能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。而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所書寫的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的故事,也將成為中原大地乃至全國技能事業發展的生動注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