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 7 點,快遞員王師傅騎著裝滿包裹的電動車穿梭在社區里,手機上剛收到上個月的工資到賬提醒 ——6800 元,比去年同期多了近 1000 元。“之前失業在家時總擔心房貸還不上,現在有了穩定工作,收入還漲了,心里踏實多了!” 王師傅的感慨,道出了千萬普通勞動者的心聲。
就業是民生之本,收入是民生之要。近年來,從中央到地方始終把 “穩就業、促增收” 放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,通過政策托底、技能賦能、多元拓路、權益護航,讓更多勞動者 “有活干、有錢賺、有奔頭”,一步步鋪就出通往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。
“就業穩,人心才穩,家庭才安。” 為守住就業基本盤,國家打出 “降成本、返補貼、擴崗位、強服務” 的政策組合拳,從 “穩企業” 到 “保崗位”,從 “幫重點” 到 “優服務”,全方位筑牢就業 “安全網”。
針對企業經營壓力,國家持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 ——2025 年上半年,全國為市場主體減負超 8000 億元,其中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、社保費緩繳等政策,直接幫助中小微企業 “輕裝上陣”。同時,加大穩崗返還力度:對不裁員、少裁員的企業,按規定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 50%,大型企業返還比例提高至 30%,僅上半年就向 280 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資金超 400 億元,穩定崗位超 1.2 億個。
“如果沒有穩崗返還,我們可能要裁掉 10 個工人。” 廣州一家電子廠負責人說,今年收到 23 萬元穩崗返還資金后,不僅沒裁員,還新招了 5 名技術工人,“企業穩住了,工人的飯碗才能端牢。”
針對高校畢業生、農民工、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,各地推出 “專項行動” 精準施策:
-
對高校畢業生,實施 “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”,2025 年上半年已開發見習崗位 120 萬個,同時開展 “校園招聘季”“直播帶崗” 等活動,幫助 85% 的應屆畢業生實現就業或見習;
-
對農民工,開展 “點對點” 勞務輸送,今年以來已組織專車專列 1.2 萬趟,幫助 300 萬農民工返崗復工,同時在縣域內開發公益性崗位(如鄉村保潔、護林員),吸納脫貧人口就業超 60 萬人;
-
對失業人員,推行 “失業登記 — 職業指導 — 崗位推薦 — 技能培訓” 全流程服務,上半年累計幫助 180 萬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。
“光有崗位還不夠,得讓勞動者有‘掙高薪’的本事。” 近年來,國家深入實施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培訓行動,圍繞市場需求開展職業技能培訓,讓勞動者從 “能就業” 向 “就好業、多增收” 轉變。
培訓內容緊扣產業發展趨勢:針對制造業升級,開展數控操作、工業機器人運維等培訓;針對服務業擴容,開展月嫂、養老護理員、電商主播等培訓;針對鄉村振興,開展農產品加工、鄉村旅游接待等培訓。2025 年上半年,全國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 800 萬人次,其中超 60% 的參訓者實現技能提升后工資上漲,平均漲幅達 15%。
河南農民工李姐的經歷很有代表性:之前在工地打零工,月薪不足 4000 元,去年參加了當地人社部門組織的月嫂培訓,考取了
母嬰護理師證書后,現在月薪穩定在 8000 元以上。“以前靠力氣吃飯,現在靠技能賺錢,日子越來越有盼頭。”
各地推動 “企業下單、院校接單、政府買單” 的培訓模式:企業根據崗位需求提出技能要求,職業院校或培訓機構量身定制課程,政府給予培訓補貼。比如江蘇蘇州,某電子企業與當地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 “智能制造專項培訓”,參訓學員考核合格后直接入職,起薪比普通工人高 2000 元,半年內還能通過技能等級晉升再漲薪 1000 元。
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新業態發展,國家積極支持靈活就業、創業創新、鄉村產業等多元就業形態,讓勞動者 “增收有門路、致富有機遇”。
針對外賣小哥、網約車司機、直播主播等靈活就業群體,各地推出 “靈活就業社保補貼”—— 對繳納靈活就業社保的人員,每月補貼 300—500 元;同時建設 “零工市場”,提供崗位對接、權益咨詢等服務。2025 年上半年,全國靈活就業人員已超 2 億人,其中不少人通過靈活就業實現 “增收加碼”:比如杭州的外賣騎手陳師傅,通過多跑單、接優質訂單,月收入穩定在 1 萬元左右,比之前在工廠上班多賺 4000 元。
國家持續優化創業環境:推行 “創業擔保貸款”,個人最高可貸 20 萬元,小微企業最高可貸 300 萬元,財政貼息 50%;建設創業孵化基地,提供免費場地、創業指導等服務。2025 年上半年,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 1200 萬戶,其中大學生創業、農民工返鄉創業占比超 40%。
四川返鄉青年小張就是受益者:去年用 20 萬元創業擔保貸款,在村里開了一家農產品直播電商工作室,通過直播賣家鄉的柑橘、臘肉,不僅自己年增收 20 萬元,還帶動周邊 10 戶農戶每戶年增收 3 萬元。“創業不僅讓我賺了錢,還能幫鄉親們一起致富,特別有意義。”
圍繞鄉村振興,國家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、農產品加工、鄉村旅游等產業,讓農民 “在家門口就業增收”。比如湖南平江,通過發展油茶種植、辣條加工產業,帶動 5 萬農民就業,人均年增收 1.2 萬元;云南大理,依托鄉村旅游發展民宿、餐飲,讓不少村民從 “種地為生” 變成 “開門迎客”,戶均年增收 5 萬元。
“增收不能‘懸在空中’,得有權益保障托底。” 為讓勞動者 “掙得安心、過得舒心”,國家持續加強勞動權益保護,從欠薪治理到社保覆蓋,全方位守護勞動者的 “錢袋子”。
各地開展 “根治欠薪專項行動”,建立 “欠薪預警平臺”,對建筑、餐飲等欠薪高發行業進行實時監測;同時推行 “工資保證金” 制度,確保企業按時足額發放工資。2025 年上半年,全國為 120 萬名勞動者追回欠薪超 80 億元,欠薪案件數量同比下降 35%。
“之前老板欠了我 3 個月工資,投訴到勞動部門后,不到半個月就拿到了錢。” 湖北農民工周師傅說,現在有了欠薪舉報渠道,再也不怕 “白干活” 了。
國家推動社保 “擴面提質”:將靈活就業人員、新業態從業者納入社保范圍,推行 “個人養老金制度”,鼓勵勞動者多繳多得;同時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,2025 年全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 180 元,比去年增長 12.5%。
“以前打零工沒社保,現在自己繳靈活就業社保,政府還補貼一部分,以后老了也有保障了。” 北京外賣騎手趙師傅說,社保讓他對未來更有信心。
就業穩了,收入增了,老百姓的日子就甜了 —— 從王師傅的房貸不再愁,到李姐的月薪翻倍,從小張的創業夢實現,到周師傅的欠薪被追回,每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幸福瞬間,都印證著 “穩就業、促增收” 的民生溫度。
如今,隨著各項政策的持續落地,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,賺到了實實在在的收入,家庭生活越來越紅火,社會也更加和諧穩定。未來,“穩就業、促增收” 的工作還將不斷深化,以更精準的政策、更有力的舉措、更溫暖的服務,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奮斗中實現價值,在增收中感受幸福,共同走好這條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