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學傳統機床維修,畢業找工作得‘四處碰’;現在學工業機器人技術,還沒畢業就有 3 家企業拋來橄欖枝。”10 月中旬,在濱海市技師學院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,2023 級學生李明正跟著企業導師調試機械臂,談及專業選擇的變化,他難掩興奮。這一轉變,正是濱海市職業教育緊扣產業需求調整專業布局的生動寫照。
專業 “加減法”:瞄準產業需求動態調整
走進濱海市職業教育中心的專業設置臺賬,一組數據格外亮眼:近三年,該校累計停辦服裝工藝、傳統文秘等 4 個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專業,新增工業機器人技術、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、跨境電商運營等 8 個 “朝陽專業”,專業調整幅度達 40%。
“不是我們想‘折騰’,是產業發展倒逼專業升級。” 該校教務處處長張建軍指著墻上的濱海市產業地圖解釋,近年來濱海市重點發展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跨境電商三大支柱產業,僅東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一家企業,每年就需新增 200 余名工業機器人運維人才。“2021 年我們調研發現,當地傳統制造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跌破 80%,而新能源領域人才缺口卻超 5000 人,當即決定停辦老專業、組建新專業群。”
專業調整不是簡單 “換招牌”。在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實訓室,記者看到,實訓車輛涵蓋純電動、混合動力等 6 種主流車型,設備與本地遠景新能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線同步更新。“企業每更新一款車型,我們的實訓設備就同步升級,教材半年修訂一次,確保學生學的就是企業用的。” 專業負責人王麗娜說,該專業首屆畢業生就業率達 98%,72% 直接入職遠景新能源等本地龍頭企業。
校企 “手拉手”:共建育人鏈條破解 “用工荒”
“過去企業招人,總覺得學生‘會理論不會操作’;現在我們提前介入教學,學生畢業就能上崗。” 在濱海市高級技工學校的 “東方智能制造訂單班”,企業人力資源總監趙剛正在給學生授課,黑板上的案例全是企業生產中的真實難題。
這種 “訂單式培養”,是濱海市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的縮影。目前,該市 7 所中職院校與 75 家重點企業建立合作關系,共建實訓基地 42 個,開設訂單班 38 個,覆蓋智能制造、護理、現代物流等 12 個領域。
“我們不僅派導師上課,還把生產線‘搬’進學校。” 趙剛介紹,東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投入 200 余萬元,在濱海市高級技工學校建成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,企業工程師與學校教師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,學生在校期間可參與企業真實訂單生產,畢業前通過考核就能直接簽訂勞動合同。數據顯示,該市訂單班畢業生平均起薪較普通專業高 15%,企業培訓成本降低 30%。
在跨境電商專業領域,校企合作則探索出 “實景化育人” 模式。濱海市商貿職業學校與本地跨境電商產業園合作,將教室設在產業園內,學生白天跟著企業運營團隊打理店鋪、對接海外客戶,晚上回校學習理論知識。“去年我們專業學生幫助企業完成 1200 萬元跨境銷售額,15 名學生畢業后直接創業,帶動 50 余人就業。” 專業教師陳穎說。
政策 “搭平臺”:多方協同激活產教融合動能
職業教育與產業的 “同頻共振”,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撐。2022 年,濱海市出臺《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設立 5000 萬元產教融合專項基金,用于支持院校專業調整、校企合作項目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。
“專項基金重點向產業急需專業傾斜,院校新增符合本地重點產業需求的專業,最高可獲 500 萬元建設補貼。” 濱海市教育局職業教育科科長劉敏介紹,該市還建立 “產業需求 — 專業設置 — 人才輸出” 監測機制,每季度發布產業人才需求報告,引導院校動態調整專業結構。
此外,濱海市還推動 “政校企” 三方聯動,建立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,由市政府牽頭,教育、人社、工信等部門與重點企業、院校定期溝通,破解校企合作中的場地、資金、師資等難題。“過去院校找企業合作‘單打獨斗’,現在政府牽線搭橋,企業參與熱情更高了。” 劉敏說,僅 2023 年,該市就通過聯席會議解決校企合作問題 28 個,推動 12 個重大產教融合項目落地。
如今,濱海市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 “耦合度” 不斷提升:近三年,該市中職院校向本地重點產業輸送技能人才 1.2 萬人,畢業生本地就業率從 65% 提升至 82%,為當地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。“下一步,我們將繼續深化‘專業跟著產業走、教學跟著生產走’的辦學理念,讓職業教育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‘人才引擎’。” 濱海市教育局局長周濤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