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李經理,廠房租金能不能再漲點?”“悅悅,俺家娃想進共享工坊上班,行不?”
清晨 7 點,江西贛州贛縣區江口鎮的村委會小院里,29 歲的李悅剛放下保溫杯,村民和企業代表就圍了上來。作為村里的集體經濟經理人,她的一天,從 “解決問題” 開始。
這個 2025 年才 “上新” 的職業,如今成了不少鄉村的 “香餑餑”—— 全國 1.2 萬從業者里,35 歲以下年輕人占了近 7 成。有人說它是 “鄉村 CEO”,有人說它是 “資產盤活師”,但真正要 “當好”,遠不止管管資產那么簡單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當好集體經濟經理人,到底要抓牢哪幾件事。
第一件事:摸透 “家底”,別讓資源 “睡大覺”
“剛接手時,村賬本上就寫著‘閑置廠房 120 畝’,連具體位置、結構都沒說清。” 李悅回憶起去年入職的窘境,笑稱自己先當了半個月 “丈量員”。
她帶著村干部逐戶走訪、翻檔案,終于理清了村里的 “家當”:除了廠房,還有 30 畝撂荒地、2 處舊學校校舍,甚至村口那片沒人管的竹林,都是潛在資源。“以前村干部不懂市場,覺得‘能租出去就不錯’,120 畝廠房一年才收 5 萬租金,連維護費都不夠。”
后來李悅對接了當地一家服裝企業,把廠房改造成 “共享工坊”—— 企業出設備,村里出場地,村民來上班,利潤按 “集體 3 成、企業 5 成、農戶 2 成” 分。一年下來,光這一項就給村集體多賺了 82 萬。
小提醒:當好經理人,第一步得是 “活賬本”。不僅要清資產、建檔案,還要會 “給資源算賬”:哪些能改造成工坊?哪些適合種經濟作物?哪些能搞文旅?摸清這些,才能讓 “死資產” 變 “活錢”。
第二件事:會 “搭橋”,平衡好 “三方關系”
“最頭疼的不是找項目,是協調人。” 重慶銅梁區的周琳,以前是企業高管,返鄉當經理人后,第一次調解就 “卡了殼”。
村里想開發 “銅梁龍繡” 文創產品,企業想壓低成本,村民覺得 “賺得少不愿干”。周琳夾在中間,連續開了 3 次會:先帶村民去文創店看龍繡的售價,讓大家知道 “產品能賣上價”;再跟企業談 “保底工資 + 提成”,保證村民收入;最后自己牽頭做電商運營,打通銷售渠道。
現在,村里的龍繡年銷售額突破 500 萬,參與的村民每月能多賺 3000 多。“經理人不是‘老板’,是‘搭橋的人’—— 要讓企業有錢賺,村民有活干,集體有收益,少一頭都不行。” 周琳說。
小觀察:不少年輕經理人栽在 “協調” 上。其實秘訣很簡單:多聽、多跑、多算賬。村民關心 “能拿多少錢”,企業關心 “能賺多少利”,把雙方的需求擺上臺,總能找到平衡點。
第三件事:肯 “充電”,別被新玩法甩在后面
“去年剛學會直播賣農產品,今年又要學‘碳匯交易’,這行不學習真不行。” 李悅的手機里,存著好幾個培訓群:有區委黨校的 “鄉村運營課”,有農業農村部的 “線上技能班”,還有鄉賢組建的 “資源對接群”。
她最近在研究的 “撂荒地種光伏”,就是從培訓課上學來的:“30 畝荒地種上光伏板,板下種牧草養羊,一年能多賺 20 萬,還能拿國家的‘綠色補貼’。”
現在各地都有針對經理人的培訓:江西贛縣把人送進區委黨校輪訓,浙江余杭給優秀團隊發 20 萬補助,全國 126 所涉農高校還開了專門專業。更實在的是,考到 “農業經理人證書” 后,薪資能漲 30%,還能申請創業貸款。
寫在最后:這行,越干越有奔頭
采訪時,李悅給我看了一張照片:去年村集體分紅時,老人孩子圍著領錢,笑得眼睛都瞇了。“以前覺得‘經理人’是個新頭銜,現在才明白,這活兒的意義,是讓村里的日子越來越好。”
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:有像周琳這樣返鄉的企業高管,有剛畢業的涉農專業大學生,還有懂電商的 “新農人”。他們帶著新想法、新技能,把閑置的廠房變成工坊,把沒人要的荒地變成 “寶地”,也把自己的青春,種在了鄉土里。
如果你也想為家鄉做點事,或者想找一份 “有溫度又有前景” 的工作,不妨多關注這個職業 —— 畢竟,讓鄉村變美、讓村民變富的事,從來都值得全力以赴。
互動時間:你身邊有這樣的 “鄉村 CEO” 嗎?如果是你,會怎么盤活村里的資源?評論區聊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