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村集體的 120 畝閑置廠房只能低價出租,現在改造成共享工坊,一年多賺 82 萬元!” 在江西贛州贛縣區江口鎮,29 歲的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李悅指著車間里忙碌的服裝加工流水線,難掩興奮。作為 2025 年人社部發布的第七批新職業之一,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正成為盤活鄉村沉睡資源、吸引青年返鄉的 “新引擎”。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僅 2024 年全國新增此類從業者超 1.2 萬人,35 歲以下群體占比達 68%。
職業破繭:集體經濟發展催生 “操盤手” 需求
“這個新職業是農村改革的必然產物。”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負責人在政策解讀會上表示,隨著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》正式施行,全國已有超 97 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取得法人資格,急需專業人才對接市場。
在浙江杭州余杭區,這一需求更為迫切。“村集體有資產、有資源,但缺懂運營的人。” 余杭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偉回憶,2023 年當地某村想開發民宿項目,因不懂股權設計和營銷策劃擱置半年。直到聘用企業管理經驗豐富的王健擔任經理人后,項目才落地運營,首年營收突破 300 萬元。
數據印證著需求缺口:目前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總額超 8.7 萬億元,但具備專業運營能力的人才占比不足 0.3%。“過去由村干部兼任管理,常因不懂市場規律導致資產閑置。”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紅宇指出,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通過專業化運營,能讓集體資產收益率平均提升 2-3 倍。
實踐答卷:從 “守資產” 到 “創收益” 的蝶變
在贛縣區,李悅的履職經歷成為職業價值的生動注腳。2024 年通過鄉鎮公開選聘入職后,她先完成全村資產清產核資,梳理出閑置廠房、撂荒地等 6 類資源,再對接服裝企業打造共享工坊,帶動 32 名村民就業。“我們建立‘集體 + 企業 + 農戶’分成模式,集體拿租金的同時還能分利潤。” 李悅展示的考核表顯示,其負責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較上年增長 186%,她因此獲得 8.2 萬元創收獎勵。
這種 “專業人做專業事” 的改革,正在多地開花結果。在浙江余杭,職業經理人團隊實行季度 “曬績” 考核,2023 年 8 支優秀團隊獲 60 萬元經費補助,帶動村均增收 45 萬元;廣東實施千名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工程,首批 237 名從業者已推動建成特色產業基地 41 個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才回流效應。在重慶銅梁區,31 歲的企業原高管周琳返鄉任職后,將電商運營經驗融入集體資產管理,幫助村集體開發的 “銅梁龍繡” 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 500 萬元。“現在村里有 3 名返鄉大學生跟著我學運營,年輕人愿意回農村了。” 周琳說。
成長路徑:政策搭臺構建培育 “生態圈”
“新職業要落地,得有全鏈條支撐。” 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相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已形成 “政策引導 + 培訓賦能 + 激勵保障” 的培育體系。國家層面已頒布農業經理人職業技能標準,明確職業定義與等級要求,2024 年農業經理人賽項更首次納入國家一類職業技能大賽。
地方實踐則更具針對性。贛縣區將經理人納入區委黨校輪訓,開設品牌創建、電子商務等專項課程,還搭建 “鄉賢 + 經理人” 對接平臺開拓市場;余杭區建立 “基本報酬 + 創收獎勵” 機制,優秀經理人團隊最高可獲 20 萬元年度補助,考核不合格則解除聘用。職業院校也加速布局,全國已有 126 所涉農高校開設鄉村運營相關專業,2024 年畢業生就業率達 92%。
“這個職業讓我的專業有了用武之地。” 李悅拿出剛考取的農業經理人三級證書說,通過區里組織的技能認定后,她不僅薪資提高 30%,還獲得了創業擔保貸款資格。數據顯示,持證經理人平均帶動村集體增收較無證者高 47%,職業認同感顯著提升。
展望未來,農業農村部明確將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制,推動各地擴大培育規模。“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不僅是一份職業,更是鄉村振興的‘種子選手’。” 張紅宇指出,隨著培育體系不斷健全,這支年輕的專業隊伍將讓更多鄉村實現 “資產變資本、資源變收益” 的跨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