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以來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以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培訓行動為核心牽引,聯合多部門啟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—— 計劃三年內完成 3000 萬人次培訓,旨在通過精準化、差異化的技能賦能,破解就業市場供需錯配難題,助力勞動者實現技能就業、高質量就業。從上半年推進成效來看,今年的職業技能培訓呈現出 “聚焦關鍵領域、瞄準重點群體、錨定就業目標” 三大鮮明特點,讓技能培訓真正成為連接勞動者與就業機會的 “橋梁”。
今年的職業技能培訓打破 “撒胡椒面” 式的普惠模式,轉而以 “市場需求” 為核心導向,將培訓資源集中投向急需緊缺、就業容量大的行業領域,讓培訓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。
從行業選擇來看,培訓重點鎖定三大方向:一是數字經濟領域,針對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新興產業人才缺口,開展數字技能專項培訓,幫助傳統勞動者掌握數字化工具,適應 “數字中國” 建設需求;二是民生服務領域,聚焦養老服務、托育護理、家政服務等剛性需求行業,通過系統化培訓提升從業者專業素養,緩解民生服務 “用工荒”;三是基礎設施領域,圍繞交通運輸、城市建設、物流倉儲等行業,開展駕駛員、倉儲管理員、建筑技工等技能培訓,為重大項目落地與產業升級提供人力支撐。
這種 “按需施訓” 的模式,既避免了培訓資源的浪費,又能快速填補行業技能缺口 —— 以數字人才培訓為例,上半年已有超 50 萬人次通過專項培訓進入互聯網、智能制造等領域,實現了 “培訓即就業” 的高效銜接。
針對不同勞動者群體的技能基礎與就業需求,今年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出 “分類行動計劃”,為企業職工、農民工、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量身定制培訓服務,確保 “不同群體都能學有所獲、技有所用”。
圍繞 “保就業、穩崗位” 目標,人社部門聯合企業開展 “技能強企” 行動,重點提升在崗職工的崗位技能與轉崗能力。培訓內容緊密結合企業生產需求,從傳統工藝升級到新技術應用,全方位覆蓋職工職業發展痛點。2025 年上半年,參加補貼性培訓的企業職工達 214 萬人次,其中超三成職工通過培訓獲得技能等級晉升,既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,也穩定了職工就業預期。
針對農民工 “技能不足、就業受限” 與高校畢業生 “理論強、實操弱” 的共性問題,培訓采取差異化策略:對農民工群體,開展建筑、家政、物流等門檻低、需求大的技能培訓,同時提供就業指導服務,幫助其快速融入城市就業市場;對高校畢業生,聚焦數字經濟、現代服務業等領域,開展 “技能 + 實習” 的項目化培訓,彌補實操能力短板。上半年,農民工、高校畢業生參加培訓人數合計約 210 萬人次,其中超 60% 通過培訓找到適配崗位,有效緩解了重點群體就業壓力。
今年的職業技能培訓始終以 “就業” 為最終目標,通過創新培訓模式、完善費用分擔機制、優化補貼政策,引導培訓主體重視質量而非數量,確保 “培訓出真技能、真技能能就業”。
摒棄傳統 “理論灌輸” 式培訓,轉而采用 “項目化教學”—— 以實際就業崗位的工作任務為核心,將培訓內容拆解為具體項目,讓勞動者在實操中掌握技能。例如,養老護理培訓以 “失能老人照護”“康復輔助” 等真實場景為項目,學員完成培訓即可直接上崗,大幅縮短 “培訓到就業” 的周期。
為擴大培訓覆蓋面,今年探索形成 “政府補一點、企業出一點、個人付一點” 的三方費用分擔機制:政府根據培訓項目與群體類型給予差異化補貼,企業承擔在崗職工培訓的部分費用,個人僅需支付少量成本(困難群體可免繳)。這種機制既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,也調動了企業與個人參與培訓的積極性,上半年各類培訓參與率較去年提升 15%。
人社部門將補貼發放與培訓效果掛鉤 —— 對就業率高、學員滿意度高的培訓機構,提高補貼標準;對培訓質量差、就業轉化率低的機構,縮減甚至取消合作資格。這種 “以結果定補貼” 的方式,倒逼培訓機構重視課程設計與教學質量,讓培訓真正 “管用、有用”。
2025 年職業技能培訓的三大特點,本質上是 “需求導向、精準服務、質量優先” 理念的落地體現。從聚焦關鍵領域破解行業痛點,到分類服務賦能重點群體,再到機制創新保障就業實效,每一項舉措都圍繞 “讓勞動者憑技能立足、靠本領發展” 的核心目標。隨著 “技能照亮前程” 培訓行動的持續推進,未來三年 3000 萬人次的培訓目標不僅將提升勞動者整體技能水平,更將為就業市場注入活力,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。
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份2025 年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核心要點摘要,清晰列出關鍵領域專項計劃、重點群體支持措施及就業導向配套機制,方便快速查閱與政策解讀?